■■“去年◆◆★,基地平均亩产2000余公斤,今年的收成应该也不错。”百顺农业基地负责人龚友国信心十足■◆■。他的底气★◆◆■■,源自薯田里的“黑科技★■■■◆◆”◆★★◆■。
在三里荒马铃薯基地上,无人机、拖拉机、播种机◆■★◆■、旋耕机、收获机◆■■■、分选设备等现代农业设备随处可见。通过远程控制系统◆◆◆◆◆,即使技术人员在外地,也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基地情况■◆■■■,远程操控部分设备。
转机出现在燕子镇创新推行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后★◆◆★★。由镇政府牵头,精准摸排闲置土地◆★★◆,建立“土地资源库■◆■★★”;合作社与企业签约★◆★■,企业提供资金、技术和市场,合作社流转土地,交由企业或种植大户统一经营◆■■★◆★。
值得一提的是,精深加工车间生产的小土豆深受市场欢迎,一个个削好皮的小土豆被塑封起来,消费者拿到后可直接烹饪◆◆★◆。
“以前人工打药,费时费力效果差。现在无人机一天能作业320亩以上,效率提升了几十倍◆■◆◆,防治也更精准及时。”龚友国说■■★◆。
★■◆■◆“土豆在幼苗时期喝的是定制营养液,住的是恒温恒湿的智能套房。◆◆★■★”向才安介绍,过去育苗靠经验◆◆,成活率不稳定■◆■★。现在靠系统精准调控,种薯成活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今年,精深加工车间计划生产产品2000吨,力争实现产值3000万元。未来,公司计划新增土豆泥■★◆◆■■、锅巴土豆生产线,精深加工将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基地还配备了马铃薯晚疫病智能预警系统。该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◆◆■★■,实时监测田间环境与病虫害发生态势,一旦发现风险★★,会立即预警并提供防治方案。
“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,田地撂荒严重。地块又小又分散,农机进不去,种什么都难成气候。★★◆”石龙洞村党委副书记田少林说◆★◆。
“科技手段帮助我们实现了对病虫害的早发现◆★◆■★、早防治,最大程度保障了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和稳产高产★◆。◆■”龚友国说。从种薯繁育的“智慧工厂”到田间管理的“数字哨兵”■◆◆◆,科技已融入马铃薯生长的全过程★◆◆■■。
走进石龙洞村的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,现代农业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。占地1万平方米的基地内,1个玻璃房、6栋塑料温室★★★、8个阳光房整齐排布。智能温室里,四层立体育苗架上,基质水培苗床整齐排列;黑色灌溉管线精准铺设■■■◆★★;智能控制屏上,环境参数一目了然■■◆◆。
“我们与谷农寨马铃薯合作社合作,在石龙洞村集中流转了200余亩地■■◆★◆。土地成片后,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幅提升,生产成本明显下降。”湖北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百顺农业”)总经理向才安说,目前公司已发展基地2000余亩,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马铃薯1万余亩,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。
百顺农业育苗工厂。 (全媒体记者 龙炳洁 通讯员 辛 琰 黄 宇 摄)
★■★◆◆“我们从公司免费领取种薯★★■、农资,马铃薯成熟后,由公司负责收购。去年挣了4万余元。”燕子镇石龙洞村种植户刘银秀介绍■◆■★◆◆。
去年5月8日,百顺农业在武汉成功签约一家“恩施炕土豆◆■◆”品牌形象店,并在宜昌建立“恩施土豆”中转仓。如今◆★■,百顺农业不仅成为肯德基薯条的原料供应商■■★◆◆◆,还成功进驻北山■★★★◆、雅斯等大型商超◆★◆■。
据统计■■◆◆,马铃薯产业已直接带动燕子镇15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★■◆■★◆,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■★■。
近年来,燕子镇坚持盘活闲置资源、科技创新驱动、全链融合发展,将马铃薯从传统的零散种植作物◆★◆★,打造成富民强镇的连片支柱产业★■★◆■■,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路径。
早在2017年,百顺农业就在燕子镇建成3条薯类深加工生产线,主要生产马铃薯粉条★◆★★、马铃薯面条等产品■★■◆◆■,一直产销两旺。
连片的土豆种植基地★◆◆◆。 (全媒体记者 龙炳洁 通讯员 辛 琰 黄 宇 摄)
站在燕子镇石龙洞村的观景台上■★,千亩马铃薯田绿意盎然,规整的田垄向山边延伸◆◆。而几年前,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■◆■■★。
过去,燕子镇曾因品种单一、种薯质量参差而影响产量和品质★◆■★。为了攻克这一■★■★◆“卡脖子◆★◆◆”难题★■,研究中心种薯繁育基地应用茎尖脱毒等技术,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、产量高的优质种薯,产量较普通种薯提高了20%至30%。
走进百顺农业在鹤峰县经济开发区的精深加工车间,身着无菌服的工人们穿梭在分拣台前★■,将马铃薯进行分拣、清洗、切片。土豆随即★◆“变身”为即食薯片、干土豆片等凯发官网官网注册登录,销往长沙■■■◆■、武汉、成都等地。
“今年3月,生产线开始试生产,等全面投产后,按每天8小时运行计算,日产量可达8吨至10吨◆■。”向才安算了一笔账,经过精深加工◆■★★★,马铃薯的附加值提升了3倍。
6月,鹤峰县燕子镇马铃薯基地绿浪翻滚,丰收在望。曾因劳动力外出而大面积撂荒的土地,如今正以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规模,揭示着产业发展的“薯◆★◆”光密码。
“我们正着手培育本土电商人才,打造云上薯乡直播矩阵■■◆★★◆,同时挖掘产品背后的乡土故事和文化内涵,让马铃薯借助电商的翅膀飞出大山★■◆★★■。”燕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。